首届中国煤炭绿色生态发展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
来源: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 | 作者:mtjgly | 发布时间: 2018-07-14 | 5333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2018713日,首届中国煤炭绿色生态发展论坛在上海隆重举行。本次论坛主题为“新时代 新煤炭 新征程”,由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主办,洁煤网和上海煤炭交易所承办,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提供战略支持,兰州能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、《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》杂志、陕西西煤支付信息服务有限公司、陕西大宗保理商业有限公司和华东煤炭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协办。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理事长张绍强出席论坛并作主旨报告,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,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、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,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、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李志青等专家在论坛作了主旨演讲。


张绍强理事长作了题为“我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成效与潜力”的主旨报告。他在报告中指出,煤炭之于中国的意义,在于其资源禀赋优势的不可替代;与石油天然气相比,煤炭是目前中国自然能源资源中消费价格最低廉、使用最便捷、运输储存最方便安全、生产成本最低、勘探基建投入最少、资源最丰富最有保障的能源品种。这也意味着,在能源转型的过程中,煤炭行业注定不是旁观者,而是重要的参与者。煤炭清洁发展,建立绿色生态,实现行业转型升级,将是能源转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。事实上,煤炭清洁化利用并不是一个新话题,行业从多年前已从技术等方面提升煤炭绿色清洁发展。目前,中国煤炭的使用方式和消费领域可分为六大构成,分别为燃煤发电、炼焦和喷吹、煤化工转化、建材耗煤、民用煤、其他零散用煤。其中电煤占比最高,达19.6亿吨,约占煤炭消费量一半以上。“真正目前还处于失控状态的,主要是散煤。”他指出,“这也是近期清洁供暖和蓝天保卫战的关注重点。其消费总量约为7.58亿吨的水平。”

贾康在“中国经济形势分析和煤炭产业结构调整”的报告中介绍,学术界基本共识可以形成一个鲜明的结论:资源禀赋之下,中国国情决定了一个“非常之局”,在可以预见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,我们依然不得不“以煤为主”地来解决中国的能源供应问题。据统计,煤炭在中国的主体能源地位相当长时期内难以改变。煤炭长期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%左右,预计到2030年,中国煤炭消费量仍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55%左右。贾康感慨:“这个‘非常之局’挑战的严峻程度是不言而喻的,全球找不到另外一个经济体可以跟中国来做这种对比。”煤炭行业“去产能”应是去“落后产能”。他提醒表示,市场为主导公平竞争的优胜劣汰机制才是去产能的正道,行政命令“一刀切”压产量实际保护了“落后产能”,是错误的。煤炭产业结构优化,还需要进一步配套改革。其配套包括了全供应链上资源、能源的比价关系优化和价格形成机制的市场化攻坚(如电改),环境税体系建设(资源税、环境税、消费税、碳税等),以财政为后盾的产业引导基金和重大项目攻关,财政补贴政策的合理运用等。

“支撑中国过去四十年高速增长的重大需求,现在已经达到或过了峰值。”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张燕生在“新经济贸易形势下的投资机遇和企业发展前景”主旨演讲中分享了自己的观点,“我自己有个基本的判断,过去三大投资需求,包括基础设施投资、房地产投资、制造业投资都已过峰值。”在张燕生看来,中国所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是如何适应外商投资所需要的新浪潮。“2005年之前,外商到中国来是成本驱动型的外企,来了是拿中国低成本的劳动力和资源;2012年之前,外资到中国来是市场驱动型,是拿市场来的;而2020年以后,外资到中国来,是高技术制造、高技术服务的外资,70%都是服务业,在这种环境下,他们对投资环境要求,对绿色生态等的要求,跟过去四十年是完全不一样的。我们的民间投资,下一步也将形成新的要求。”张燕生分析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是煤炭行业未来发展的新动力。他在调研中指出:“现在的中国经济,不管从地域上区分,还是从行业区分,都能看到一个变化,如果是已发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其产生的结构性转换,那么其增长潜力就非常强,如果还处于旧的增长模式中,就会发现已经达到增长的极限。”

“在中国,绿色金融并不排斥煤炭。”李志青在“我国绿色金融助力绿色生态发展的现状分析”报告中指出。据了解,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、余热暖民等余热余压利用、燃煤锅炉节能环保提升改造、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高效清洁化利用,都明确列在国内绿色债券发行指引中,得到绿色金融政策支持。在李志青看来,煤炭行业可以更好地在绿色金融中寻求空间,特别是煤炭行业拥有较好的企业环境信息披露基础,透明度高。“目前国内绿色金融的’绿色’认定没有统一标准,缺乏统一的环境绩效评估方法标准。在这样的窗口期,煤炭行业应该积极应对绿色金融的挑战和机遇,制定煤炭行业的‘绿色金融’标准体系。”


论坛期间,还分别就“煤炭清洁利用现状与政策分析”、“大数据与煤炭供应链金融创新”、“新供应链金融下支付和金融的创新和革命”等专题进行了互动答疑。来自经济学界、金融行业、煤炭行业的专家及相关人士,围绕供给侧改革、新经贸形势、蓝天白云保卫战等大背景下煤炭行业的发展和转型,如何在窗口期实现煤炭绿色生态发展等议题畅所欲言,既提供了宏观的政经视角,又给出了切实可行、接地气的建议和指导。新华社、凤凰卫视、经济参考报、新民晚报、第一财经日报、第一财经广播、第一财经电视新闻、澎湃新闻、国际金融报、东方网、中国证券报、大智慧财经社、中国煤炭报、中国能源报、中国矿业报、《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》杂志等多家新闻媒体对论坛进行了采访报道。洁煤网、中国煤炭清洁利用、煤炭加工利用等新媒体平台对论坛进行了全程互联网直播。

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信息中心、煤化工事业部等部门相关人员参加了本次论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