煤的形成及发展阶段
来源: | 作者:mtjgly | 发布时间: 2016-06-23 | 275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煤是由植物在湖泊、沼泽地带埋没在水底、泥沙中,经过漫长的地质年代和地壳运动,在隔绝空气的情况下,在细菌、高温、高压的作用下经过生物、物理、化学作用,逐步演变而成的。

距现在约2.5亿年以前,地球上水陆纵横,沼泽密布,气候温和湿润,很适合植物的生长,到处是茂密的植物群。植物死后,遗骸堆积在充满水的沼泽中,由于地壳变动,沉积地带逐渐下降,泥沙不断冲积,植物遗骸一层一层地埋在地层中,在缺氧的条件下,受厌氧细菌的作用,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、物理化学变化,逐渐变成腐泥和泥炭。这是成煤过程的第一阶段——泥炭化阶段。

成煤过程的第二阶段是变质阶段,也叫煤化阶段,也就是从腐泥、泥炭转化成煤。由于地壳下沉和变动及其他原因,已生成的腐泥、泥炭被埋在地表深处,在温度、压力作用下,随着时间的推移,逐渐失去氧、氮和氢,相对地增加了碳含量和硬度,变成了最年轻的煤——褐煤。随着地壳的继续下沉,温度和压力继续上升,煤层的煤质继续发生变化.煤化过程进一步加深。褐煤逐步变成烟煤,最后变成无烟煤。根据煤的形成过程.煤可以分为泥炭、褐煤、烟煤和无烟煤4大类。

中国利用煤炭已有几千年的历史,是世界上发现和利用煤炭最早的国家之一。公元前500年左右的春秋战国时期,煤已成为一种重要产品,称为石涅或涅石。魏晋时期称煤炭为石墨,唐宋时期为石炭,明朝始称煤炭。公元前一世纪,煤已经用于冶铁和炼铜。17世纪中叶,明末宋应星的《天工开物》一书,系统的记载了我国古代煤炭的开采技术,包括地质、开拓、采煤、支护、通风、提升以及瓦斯排放等技术,说明当时的采煤业已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了。在相当长的时期内,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始终停留在手工作业生产的水平上。我国煤炭生产技术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:

1949年—1952年:恢复时期;1953年—1957年:采煤方法改革时期,长壁式为主占92.27%;1976年—1980年:发展长壁、柔性、对拉、无煤柱护巷采煤法和水力采煤法;1981年—至今: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