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我国能源行业的影响
来源: | 作者:mtjgly | 发布时间: 2021-07-06 | 2136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一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对能源行业的影响


(一)煤炭价格淡季暴涨,影响电力供应安全


5月以来,受国际供需形势及大宗商品联动上涨影响,全球三大区域煤炭价格节节攀升,现货价格均涨至近十年高位水平。进口疲弱、产量下降、下游需求旺盛使得国内动力煤市场供需形势紧张,推动煤价快速上涨。5月11日国内几大动力煤现货价格指数短暂停发,恢复发布后指数迅速破900元大关,5月下旬相比于2月份涨幅超过60%。大幅上涨的煤价显著提高了下游四大耗煤行业成本。近期陕、甘以及京津冀等多地水泥价格每吨上调了20~60元。电煤价格高涨导致电厂淡季补库意愿下降,影响电力供应安全。4月下旬,沿海8省电厂存煤可用天数12.5天,远低于20天的安全水平。5月,云南多家火电厂因电煤短缺而陆续停机,江西省到厂标煤单价最高达1500元,60万千瓦等级机组当月均已出现亏损。


(二)部分地区电力交易价格走高,真实反映电力供需偏紧形势


5月,南方部分地区出现电力供应紧张。广东在17个地级市启动有序用电,“开六停一”“开五停二”“开四停三”错峰用电规模不断扩大。云南、广西省也陆续开始执行应急错峰限电。预计浙、鲁、陕、渝、苏、京津冀等地今年迎峰度夏用电高峰期间,均将出现不同程度的尖峰缺口。错峰限电导致产能受限,加剧了某些工业产品的供应紧张形势。云南省部分电解铝、磷酸铁锂、多晶硅、单晶硅等有色金属企业出现压产、减产情况。浙、粤、桂省份部分电弧炉钢厂受到限电错峰生产影响出现亏损,开始减产。与此同时,电力供应紧张省份电力交易价格走高,真实反映市场化机制下电力供需形势。随着5月中旬广东电力供应趋紧,现货电价显著上涨突破燃煤基准电价,最高偏离度达67%,连续9天日前发电侧最高成交价均达到度电1.5元的最高限价。政府随后暂停了6月现货结算试运行。超预期的价格上涨使得部分售电公司出现“批零倒挂”情况,5月份售电公司总亏损金额约5.16亿元,亏损面高达84%。


(三)国际油气价格创两年半新高,成为拉动物价指数上涨的重要因素


今年以来,需求强劲叠加地缘政治事件频发,国际油价不断上涨。6月,WTI、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分别突破每桶70美元、74美元,均创下2018年10月以来新高。今年前5个月,我国原油进口均价同比上涨9%。原油价格上涨经下游产品汽油、柴油价格传导,直接对CPI交通工具燃料、居住水电等项目带来冲击。今年截至6月底,国内汽、柴油零售价已累计上调九次,总计上调1230、1185元/吨,对满载50吨的大型物流运输车辆而言,百公里燃油费增加7.2元左右。当前正值夏收夏种关键时期,柴油等农资价格明显上涨也将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,对粮食安全造成影响。3月以来,受全球天然气供需关系偏紧影响,全球三大市场天然气价格持续上涨并创下新高。亚洲现货价格已突破10美元/百万英热单位,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市场。5月我国LNG进口量创历史同月最高纪录,进口气源成本的持续上涨带动接收站价格上涨,6月初进口LNG到岸价接近4200元/吨,也创历史同月最高纪录。天然气采购价走高推升燃气电厂燃料成本,影响天然气电厂增发调峰。为缓解燃气发电企业的经营压力和电力供应紧缺,广东发展改革委于6月1日大幅上调天然气发电上网电价。


(四)新能源原材料价格重回十年前,产业链利润分化


今年以来,光伏供应链主要环节价格持续上涨。受市场实际需求大增、库存不足、扩产缓慢等多种因素影响,硅料供需极度不平衡,价格快速上涨,5月已涨至每吨20.5万元,是去年底的2.4倍,创2012年2月以来价格新高。硅料价格上涨压力正在向中下游的硅片、电池片、光伏组件传导,1~5月三个环节涨幅分别达到56%、41%和11%。光伏组件中标价格多年连续下降的走势被打断,一些光伏企业已大幅减产甚至停产,部分订单开始出现违约、毁约现象,产业发展面临较大的诚信风险。今年是风电平价上网的第一年,风机中标价格一再走低,与2020年陆上风电“抢装潮”期间每千瓦4000元以上的价格高点相比,已经“腰斩”至2100元。与此同时,铜、钢材、环氧树脂等风电主要原材料价格一路走高,1~5月三者涨幅分别超过30%、35%、50%。一头涨价、一头降价,使得风机厂商遭受两头挤压。


二、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主要原因分析


主要资源产品供给国的供应恢复明显滞后于需求国的恢复,由此产生阶段性供需错配,近期多国疫情反弹进一步加大了供需缺口。同时,欧美主要经济体政府出台大规模刺激方案,也加大了短期内的价格波动。国内商品价格通过成本传导亦受到国际输入性因素影响。


(一)资源需求方复苏强劲,拉动消费需求“快增长”


全球经济复苏逐层递进、快慢有别。我国率先恢复经济正增长,内需与外需同时扩张,随后主要经济体疫情形势好转,经济复苏强劲,石油消费快速反弹,国际原油价格稳步上涨。今年以来,我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明显,生产需求持续增长,拉动能源消费快速恢复。1~5月,电力、建材、钢铁、化工四大行业煤炭消费量同比全面上涨,增速最高的电力行业超过20%,全国火电平均利用小时为1813小时,创2015年以来新高。用电需求增速超过预期水平。外贸订单增加叠加夏季高温,粤、滇、闽、浙、苏等东南省份用电量增速超20%。广东电网用电负荷“破亿”时间较往年大幅提前,目前已破历年记录,尖峰需求不断攀升加剧电力缺口紧张。


(二)资源供给方疫情反复,拖累供给能力“慢恢复”


今年,部分资源供给国疫情爆发,重要矿产企业停工,导致产能收缩。铜、锂储备量居世界第一的智利受疫情影响,铜产量已连续10个月处于下降态势。据IEA预测,今年石油需求增长将快过大型产油国扩产速度,预计年底OPEC+的石油供给缺口将由目前的每天15万桶扩大到250万桶。我国进口煤来源第一大国印度尼西亚因今年降雨多于去年同期,导致出口量受阻。1~5月,我国煤炭进口量比2019年同期下降13%。同时,国内煤炭供给下降,晋、新、豫等煤炭主产区发生多起矿难事故,施行安全限产使煤炭产量受限。同时,我国“双碳”目标提出之后,相关政策密集出台,但也存在部分地区部分行业突击冒进和“一刀切”现象,对部分产品“一停了之”“先停再说”,进一步加剧短期供需矛盾。


(三)美欧出台历史级刺激政策,为价格上涨推波助澜


为应对疫情,以美联储为代表的各国央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超宽松货币政策,各国政府也出台了史无前例的刺激性财政政策。国外通胀走高对我国造成输入性影响,推高我国PPI涨幅。许多大宗商品具有金融属性,强刺激政策进一步助长了大宗商品市场的投机氛围,扰乱了正常产销循环,对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具有显著的放大效应。我国此次价格波动也存在供给端“借题发挥”、资本层“投机炒作”、个别企业“囤货炒货”的因素,进一步加剧了价格波动。5月,国务院常务会议连续三次点名“大宗商品”,打击囤积居奇、哄抬价格等行为。


(四)国际地缘政治事件频发,成为油价上涨导火索


今年以来,全球发生数起地缘政治事件,成为油价短期上涨的导火索。2~3月,也门胡塞武装袭击沙特石油设施,布伦特原油一度突破70美元/桶的关口。2月下旬得州遭遇罕见极端寒潮天气,美国原油产量追平史上最大降幅。3月24~29日,大型油轮“长赐号”在苏伊士运河搁浅,航道堵塞导致油价短暂反弹幅度达6%。5月7日,美国最大输油管道遭遇网络袭击被迫关闭近一周,12日布伦特原油价格再次突破70美元。我国石油进口多集中于中东、北非等地缘政治不稳定地区,92%的进口集中于海运,通道沿线与我国存在主权争端国家较多,国际地缘政治冲突是影响我国石油供应安全的风险因素。


(五)光伏产业快速扩张,导致供需严重失衡


硅料涨价的主要原因是光伏产业上下游供需严重失衡,硅料供给周期与下游需求周期错配。2020年9月,光伏产业链各个环节拉开扩产大幕,争夺市场份额,但与中下游硅片、电池片和组件的扩产速度相比,硅料扩产周期要多出7~8个月的建设期,产能释放相对缓慢。据统计,2020年有13家光伏上市公司共计宣布了逾40项扩产项目,多家龙头光伏企业频繁签订硅料长单,加紧对上游资源的争夺和锁定。2021年全年硅料总供应量足以满足全球160吉瓦的新增装机需求,但硅片、电池片和组件环节的产能却扩张到了300吉瓦左右。下游扩产太快,上游产能跟不上,供需严重失衡,导致硅料价格暴涨。